網路成癮症 | 物質濫用 |
您是否花費在網路的時間總是超出自己的預期?
您是否因上網導致近視度數加深、肌腱發炎、肌膜疼痛症候群、肌肉緊張性的頭痛等身體功能的減弱?
您是否因上網導致人際關係失調、成績低落、工作進度延誤?
您是否因為上網造成身體機能(如睡眠不足、全身疲倦、手掌臂肌肉酸痛、脖子僵硬、眼睛疲勞等)、工作、學業及生活上的的失序。
您是否沒有辦法節制自己在網上活動的時間?
您是在離線後還想著要上網,就像戒煙戒毒者顯現的戒斷徵狀(withdrawal symptoms),而下網就覺得空虛、失落? |
|
您是否也得了網路成癮症? |
網路成癮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
網路成癮是近年來才出現的醫學名詞,在1997年美國心理學會已正式承認其研究價值,但目前對於網路成癮的診斷並無一個共同認定的標準。Kimberly
Young首先提出「網路成癮」的實徵研究,其指出在所有上癮診斷中,「賭癮」是一種無涉及到中毒的「衝動控制失序症」其狀態是最接近網路成癮的。因此網路成癮與其他存在已久的上癮行為(如賭博、酗酒、抽煙、吸毒等)具有相同的一些徵狀。
在台灣以青少年為主要消費群,尤其青少年面臨成長和考試的壓力及青春期的成長階段渴望同儕認同和自我認同,讓青少年易成為網路成癮的高危險群。且網咖場所有複雜化的傾向,政府需介入輔導及業者也需自律,父母更需關心上網的孩子。
網路成癮者可能是因為本身的人格特質較為退縮,導致他必須在網路的虛擬世界中尋求各種慰藉,不過也有可能是因為沉溺上網,反倒造成人際關係的退縮。比較值得重視的是,這些網友們大多合併有焦慮、失眠、強迫症和社交畏懼症等精神症狀。因此,如果在先前的自我評估中,如果已經出現相關的症狀時,請務必嘗試改變生活作息,倘若已經合併相關的精神症狀的話,請務必尋求專業的協助,以免影響日常生活。
|
|
網路成癮症的介紹: |
「網路成癮症」者是過份依癩Internet,把上網看成生活中絕對不能缺少活動,凡事皆會聯想到上網,上網時間經常比預期還長,要以越來越多的上網時間獲取滿足感,失去控制上網時間的能力。當上網受到阻止時,會感到不安及煩燥,而且又會以上網作為逃避問題及緩和不快情緒的方法。連線中,所做的事與上網無關(不須上網也可做到的事),離線後,抑鬱和不安的情緒會增加。
網路成癮是重複對網路的使用,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週期性的著迷狀態,並且帶來難以抗拒的再度使用慾望,同時產生增加使用時間的張力與忍耐、克制、戒斷等現象,對於上網所帶來的快感有一種心理及生理的依賴。
|
|
網路成癮者的特質: |
Young(1998)研究發現網路成癮者具有害羞、較為多疑、悲觀、自我中心、缺乏自信、衝動控制困難等特質。態度較為消息,容易憂鬱、焦慮,情緒較為不穩定,具有強迫性格、神經質傾向。
對外在環境的反應方面,無法適應環境變遷,挫折容忍力低,對人際互動羞怯,對公開場合有恐懼。而網路的匿名性及不用面對面的互動,確實能有效幫助網路成癮者減低壓力,藉由網路發展人際關係,也藉由虛擬人際關係抒解情緒。
|
|
網路成癮的類型: |
Kimberly Young的研究指出所謂的「網路成癮症」又可以分為以下五種︰
- 網路性成癮:沉迷於網路色情,如在網路上瀏覽、下載或交換色情圖文資訊,或從事色情交易﹔
- 網路人際關係成癮:沉迷於網路交友,如在網路上的聊天室跟網友聊天或交友﹔
- 網路強迫症:沉迷於網路賭博,如上賭博性的網站或從事股票交易﹔
- 電腦成癮症:沉迷於遊戲軟體,如上互動式的電玩網站﹔
- 資訊缺乏恐慌症:沉迷於網頁或資料庫的搜尋。
|
|
|
網路成癮診斷準則: |
Kimberly Young主張網路成癮或病態使用網路與DSM –IV中的「病態性賭博行為」有相似之處,二者之成癮都不是因藥物所引起的化學反應。這種衝動性失控的行為,是對某一物質或活動長期從事,影響到腦內與成癮行為有關的神經傳導系統,經由人類心智運作而產生一種儀式性、無法自拔的身心理狀態,因此提出較正式的「病態網路使用」。
Young改編病態性賭博行為的四個徵候:
- 強迫行為(Compulsive use);
- 戒斷(Withdrawal);
- 耐受性(Tolerance);
- 後續困擾(Related Consequences of internet dependence)。
以上作為判定網路依賴或成癮的標準。
精神科醫生Goldberg定義「網路成癮症」,其判定標準為下列七點:
- 耐受性(tolerance):
- 包括希望增加上網的時間以求得滿足,而且如果繼續使用相同的時間上網,會產生滿足遞減現象。
- 戒斷(withdrawal):
- 指具有下列任一現象:
- 停止或減少重度網路使用,會導致在數天或一個月內發生下列的情形:心理性肌肉運動的不安現象、焦慮,不時想著網路此刻會發生什麼事,對網路產生某種幻想或夢境、自發性或非自發性的手指打字動作。
- 由於上述症狀,導致在社交、職業工作或其他重要功能運作上的損害,經由使用網路或是類似的線上服務可以減緩或避免此徵候出現。
- 上網時間與頻率越來越超出原先的預期。
- 對於想去停止或控制網路使用的持續意念,但是努力常不成功。
- 花很多時間在網路相關活動上。
- 因使用網路而放棄或減少日常活動中重要的社交、工作、娛樂活動。
- 即使發覺使用網路導致各種持續不斷的生理、心理、社交、工作困擾問題(如:睡眠減少、晚起、忽視他人的感覺等),也不會停止使用網路。
|
|
網路成癮的自我檢測: |
匹茲堡大學網路成癮症檢測標準:
美國、匹茲堡大學心理學家 Young(1998)發展了以下的八點問題作為判斷是否到達「網路成癮」的標準。只要受試者檢測後符合其中五項,初步便可被診斷患有「網路成癮症」,如果再加上每週上網時間超過40小時,就更加確定已經患有「網路成癮症」了。
- 你是否一心一意想著網路上的一切?(包括剛剛上網發生的事情,接下來在網路上又會有什麼事發生?)
- 你是否會覺得上網的時間需要一次比一次久,才能滿足你上網的需求?
- 你是否無法控制自己上網的時間,上了網就是停不下來?
- 當你離線或不能上網時,你是否會覺得不安、易怒、沮喪或暴躁?
- 你在網路上的時間時常比原來預估的還要久?
- 你是否因為上網而使得重要的人際關係、課業或工作陷入困境?
- 你是否曾對家人或醫生隱瞞自己對網路的涉入程度?
- 你是否利用網路來逃避問題或平復焦躁不安的情緒?
資料來源: http://www.wellspsy.com.tw/TEST/TEST04.ASP |
|
「親子網路成癮問卷」 |
至於如何判斷青少年是否過度沈迷於網路呢?Young(1998)曾編制了一份「親子網路成癮問卷」,來協助父母親瞭解是否自己的兒女過度使用網路而不自知。此量表共有20題,每題依照「總是如此」、「常常如此」、「經常如此」、「偶爾如此」、「甚少如此」分別給予5分到1分,如果該量表的得分超過80分以上,則是網路成癮的高危險群。此量表包括下列問題:
- 您的兒女是否常常上網太久,超過您預設的時間?
- 您的兒女是否常常因為上網而忽略日常例行的工作?
- 您的兒女是否常常寧願上網也不願意和家人外出?
- 您的兒女是否常常在網路上結交新朋友?
- 您是否常常抱怨您的兒女花太多時間上網?
- 您的兒女是否因為上網而影響學業成績?
- 您的兒女是否回家的第一件事是檢查自己的電子信箱?
- 您的兒女是否因為上網而導致社交行為退縮?
- 您的兒女是否常常隱瞞自己的上網行為?
- 您的兒女是否常常違背你的規定,偷偷摸摸上網?
- 您的兒女是否常常獨自關在自己的房間上網?
- 您的兒女是否常常接到陌生網友的電話?
- 如果其他家人對您的兒女上網造成妨礙,他(她)是否會勃然大怒,情緒失控?
- 您的兒女是否在接觸網路後變得比較容易疲倦及無精打采?
- 您的兒女是否一旦離線(off-line)後就忍不住想要再上網?
- 您的兒女是否因為你干涉上網而感到很不高興?
- 您的兒女是否因為上網而放棄了許多休閒活動?
- 您的兒女是否常常因為你限制他們的上網時間而感到很不高興?
- 您的兒女是否常常寧願上網也不和朋友出去玩?
- 您的兒女是否一旦離線後就會覺得心情很低落、憂鬱或緊張,而上述的情形卻在上網後一掃而空?
資料來源:Young(1998).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netaddition.com |
|
緩和網路成癮症之建議 |
一、養成正確的使用電腦習慣
常上網的人,最好能夠一個小時休息五至十分鐘,轉動眼球,痠痛的部份可以泡熱水按摩,讓緊繃的肌肉放鬆、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避免產生肌肉發炎或近視度數增加等症狀。
二、訂定上網手則
- 除非父母、監護人許可,不要將你的密碼、信用卡號、地址、電話或學校名稱告訴任何人。
- 未經父母或監護人同意,不要跟陌生人見面;如要見面,應有父母親或監護人同行,並約在公共場所。
- 如果有人用言語或文字讓你感到不舒服或擔憂時,不要繼續交談,並應告訴父母或監護人。
- 不要回覆任何粗俗、暗示性或骯髒的電子郵件。上線時發現低俗的文字或噁心的圖片時,應告知父母或監護人。
- 做你自己,不要假冒其他身分。不可收受難以置信的禮物。
三、重要他人的適度規範與約束:
父母親可採行之作法包括:
- 電腦設備的擺放位置,宜在家中公共場所,使家人有共同參與式或互動之機會。
- 父母本身若能對電腦網路有所了解與熟悉,可以協助子女讓他們的使用網路經驗成為愉快、安全、且具教育性。
- 學習與青少年的有效溝通方法:以免父母在約束子女網路使用的過程中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
四、家長要多關心子女
以台灣網路族最喜歡上網的時段集中在晚上8點到深夜1 2點之間而言,這段時間應該是學生在家做功課或準備功課的時段,而學生網友們卻浪費在無限漫遊的網路裡,難怪網友們會成績低落。所以家長應多注意、關懷子女的上網行為,並管制其上網時間,如此可提升子女的在校成績,預防子女步入網路的陷阱中。防範於未然,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五、調適上網需求,減少上網非迫切性的資訊。
大部分中等學校的學生,只是將電腦當作單純做作業報告的工具而已,利用上網來增長知識的比例則是微乎其微。網路是浩瀚無涯的,上網必須確實瞭解上網需求,否則,充其量只是找到一項玩物而已,而不是有效增長知識的工具,所謂「玩物喪志」,不可不慎。
六、學習時間管理,適度管制上網時間:
青少年高度使用網路的時間常是自覺空閒時間過多,或將上網當作他們排除壓力的方式,因此時間規劃與壓力調適,也是應提供他們協助的部分。很少有學生會自覺到上網時間過長,而上網的便利及攜帶型電腦的普及,更加深了此一問題的嚴重性。適當地限制青少年網路使用量及使用時段,應是教育工作者提供青少年在網路學習輔導時的必要措施。
輔導人員可透過親師溝通或親職教育的方式,提供家有青少年的父母相關的資訊,以協助父母能採取適當的措施以輔導青少年在家中之上網行為,協助學生瞭解其上網時間並適度加以限制。
七、加強多元化人際關係的建立與溝通維繫技巧訓練:
教導青少年擴展多元的人際互動關係,並學習人際溝通技巧不僅可以防止他們過度依賴網路,也可教導他們藉由學習如何維繫與處理衝突的方法,以避免在網路或現實的人際互動受到挫折或傷害。 |
|
網路上癮青少年的諮商輔導: |
王智弘(2003)參考Young與Goldberg的觀點,建議網路上癮的諮商步驟應包括:
第一步驟:協助當事人認知到自己已過度使用網路了,換言之,使當事人對自己的上網行為有「病識感」,或者覺察自己的行為失當,比如,知道自己已「超時」上網了。
第二步驟:協助當事人認知到導致其過度上網行為的潛在心理問題,亦即網路上癮行為的背後其實是有理由的,過度上網的行為是潛在心理問題導致其逃離正常生活的結果。
第三步驟:協助當事人去面對現實,處理潛在的心理問題而非沉迷網路以逃避問題,讓當事人深切了解到逃避問題祇是使問題更加惡化而已,並非解決問題之道。
第四步驟:協助當事人發展出改善過度使用網路行為的行動計畫並加以執行,配合第三步驟的潛在心理問題的處理,應協助當事人提出具體改善網路上癮行為的行動計畫,並身體力行以逐步改變上網行為。
第五步驟、在逐步降低上網時間的同時,應培養出對時間的敏感度與對自我的監控能力,以期在達成諮商目標回歸正常與和諧的生活之後,能自我監控以持續維持戰果。 |
|
|
參考資料 |
期刊論文:
施香如(2001)。迷惘、迷網—談青少年網路使用與輔導。學生輔導雙月刊,74,18-25。
蘇俊賢(2001)色情網路學生沈迷行為案例分析,台灣南區九十年度各級學校性別平等教育—網路色情問題與輔導策略研習會手冊。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王智弘 (2003)。輔導網路網路中的青少年-探討青少年網路成癮之諮商與輔導策略。輔導人員對青少年網路成癮行為之挑戰與因應研討會。台北市,淡江大學。
網路文章:
艾玉華,e世紀電腦網路在雄中
http://content.edu.tw/senior/computer/ks_ks/special/talk1.htm
文化一週新聞網,每週上網九小時,易成為網路肥羊
http://jou.pccu.edu.tw/weekly/depth/1023/04.htm
林杏足,高危險群學生輔導—網路成癮
http://highrisk.ncue.edu.tw/internet.htm
景文技術學院,網路成癮
http://www.jwit.edu.tw/~military/doc/200503292.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