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概括地介紹青少年期自我心理保健的幾項基本措施。
本人、家長和教師都要正確認識青少年自我心理特徵,尤其認識作為青春期心理發展的重要標誌──自我意識。
要採取一切措施扶植和增強自我意識在推動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積極作用。正確地認識自我,順應心理特徵,接受社會化學習是青少年期求知、自我完善、探求真理的重要途徑。
目前有許多家庭和學校教育中,對青少年中學生過多地限制,封閉型教育方式,,注意和保護過多,一味追求高學分,不重視心理健康和心理衛生的積極意義等,都與本原則相悖,不利於青少年身心健康,成材發展。
父母和教師要扶助青少年過好“離乳期心理”和從“生物人”向“社會人”轉變的心理關。
青少年已不再是幼稚單純的兒童,也不再是僅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生物人”。他們隨著身心發育,要求自己走向獨立、自己考慮、判斷和解決問題,成為不再依靠父母和家庭的“大人”。否則,就不利於青少年的心理成熟和對社會的適應。這就要求父母和教師有意識地減少青少年對大人的依賴關係,使他們養成獨立判斷、決定問題的能力,改進和發展父母與子女、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親密朋友式的平等信任關係,經常進行雙向性心理交流,理解他們真實的內心世界,縮小“心理代溝”,鼓勵和發展健康的小伙伴之間友誼關係,正確地安排好社會化學習機會,讓他們接觸社會,瞭解社會,為以後獨立生活打下心理基礎。
適時、適度地做好青少年性心理和性生理適應工作,開展科學的性教育。
實踐證明,對青少年實行性封鎖和放任不管都是一種錯誤的,有害的教育方式。
性教育說到底,也是一種重要的心理適應和社會化學習的任務。青少年期出現的各種心理障礙和情感危機,相當部份與這個問題有不解之緣。
沒有健康正確的性教育,孩子因處於青春發育期,對性知識好奇,而誤入色情資料、錄影光碟或色情網站上,學到錯誤的性知識,影響性心理健康發展。
有條件的學校,尤其是中小學校,受建議開展心理衛生教育。
教育方法包括心理衛生調查,上課講解,個別和集體心理咨詢,有針對性的心理訓練,開展旨在提高心理潛力的各項活動和安排心理衛生選修課。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成立學生心理咨詢室,定期對全體學生進行咨詢教育和指導,這對及時調整動蕩期青少年心理變化,糾正心理障礙有很大的幫助。
注意青少年早期的心理障礙或心理行為偏異,及時分析原因,予以糾治。
若發現有心理障礙問題,或早期精神分裂,應及時送到心理咨詢處或心理醫生治療。
進入中學後,子女為何變了樣?
當子女進入中學後,許多父母都感到孩子變樣了,性格變了。我們時常會聽到有子女在成長中的父母發出這樣的怨言:“不像過去在小學時那樣聽話,變成了另一個人。”
其實這是在青少年中較普遍的心理現象,主要是“離乳期心理”表現,屬於青少年期的特殊情況,但卻是屬於正常發育的心理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