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etmap home link2 link3 link
諸羅紀公園介紹
親子活動訊息 親子活動訊息
優質父母手冊 優質父母手冊
陪伴青少年 陪伴青少年
活動花絮 活動花絮
家長回應 家長回應
   
無障礙標誌
底圖
底圖
底圖
底圖
  底圖
  底圖
底圖
底圖
底圖
底圖
陪伴青少年-關懷溝通•適當引導,讓子女身心靈健康成長陪伴青少年 - 關懷溝通•適當引導,讓子女身
底圖
   
心靈健康成長
 
文章一:終止嘮叨,百憂解─給孩子真正需要的關注
文章二:關懷溝通•適當引導,讓子女身心靈健康成長
文章三:「愛」與「規範的蹺蹺板」-如何有效、輕鬆輔導孩子
文章四:親子之間的說話藝術-善用好的語言,促進親子關係
文章五:【愛兒備忘錄】
楊新發 醫生

我們的社會正處在經濟、物質與高科技文化劇烈變化時期,處在這新舊交替時代的青少年,難免會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

近年來,許多青少年問題、犯罪問題不斷出現,給社會、家庭和青少年個人造成嚴重危害,阻礙國家發展,也影響家庭幸福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有子女初長成的父母,在這個時代裡,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去關心孩子,關心他們的身心靈發展,在必要時,給予適當的引導,幫助孩子的身心靈健康發展。


青少年心理特徵

青少年期的年齡是指12歲至18歲,正好是中學生和高中生的年齡。

人生進入青少年期,身心機能首次出現飛躍突變,需要攝取豐富的物質和心理營養,以便順利度過青春期發育期成長。這時期是自我意識覺醒期和社會化學習與“同化”的最佳期。


青少年期有以下10大心理特徵
  1. 自我意識迅速發展,如果引導不當,容易產生心理變態。
    自我意識有時稱“獨立人格”,指對人生、對自己形成一定形式的自我價值觀和自我認識能力,為此不斷探求人生道路和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心理上產生“離乳期心理”,思想意識上逐漸形成人生觀。
  2. 大腦神經系統迅速發育,大腦機能不斷增強,腦功能基本健全,智力發展達到高峰期。(心理測定表明,17歲以後智商不再提高。)
    但是,腦功能的耐久力不足,如不注意科學用腦,容易發生腦疲勞和腦衰弱。
  3. 思維活躍、思路敏捷、操作能力強、接受新事物很快,反應靈敏。
    但由於尚缺乏社會經驗,知識不足,鑑別能力不強,對事物的追求難以恆定和持久,容易產生知難而退,受挫折而消極等現象。
  4. 逐步形成獨特的個性和意志行為方式,但總的來說,尚未定型,有較大的可塑性,這是開展各項青春期教育和心理衛生教育的有利基礎。
  5. 情緒易波動,很在乎別人對他的評價和觀點,非常敏感與關注,他人的一句隨便評語,都會造成內心情緒反應,以及自信心動搖。
  6. 情感豐富、強烈,但欠成熟穩定,容易衝動失衡。情感逐漸變得活躍,富有感染性,很容易動感情,這是一個青少年期重要的心理特徵。
  7. 興趣廣泛、愛玩好動、廣交朋友、生活空間擴展,同時,由於缺乏鑑別能力,判斷和選擇能力不強,容易遭受不良朋友的影響。
  8. 人生首次出現性生理、性意識,並對整個心理活動帶來重大的影響。
  9. 現代青少年較普遍存在性發育早熟化現象,假如教育引導不當,可導致性心理、生理障礙或性犯罪。
  10. 軀體發育提早,心理發育相對不足,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脫節,影
    響心理動力和人生積極進取。
  11. 社會適應性任務繁重,稍有不慎可誘發主客觀脫節的心理障礙。
  12. 心理發育臻成熟過程中,充滿動蕩、矛盾和不完善的心態。

不良心理衛生問題

青少年期是人心理發展的“暴風驟雨”式動蕩期,因此產生的不良心理衛生問題也較為突出。大致有以下幾個不良的心理衛生問題:

  1. 學習障礙問題突出── 學習是青少年期主要的心理社會發展任
    務。學生進入中學後,要求更高的獨立思維能力和人格品質,使不
    少潛在的心理障礙顯露明朗化,並直接反映在學習障礙中,例如焦慮症、多動症、心理幼稚症等。
    研究發現,引起學習障礙的心理衛生有多種原因,因此學習障礙是青少年不良心理衛生問題的一面鏡子。
  2. 不良行為或違法犯罪行為── 不良行為包括輕微行為失檢和“問題行為”,如說謊、小動作多、漫罵父母、逃課等。違法犯罪行為違紀和違法行為,性質更為嚴重,包括結童黨、販賣非法錄影光諜或毒品、街頭打架等,這些違法行為,程度更嚴重,社會危害更大。
  3. 各種心理社會適應不良綜合症──青少年期是兒童期向成人期過渡的十字路口,偏激與適應是貫穿整個心理發展期的一對基本矛盾,容易產生各種適應不良的特殊心理病症,如考試綜合症、青年適應不良綜合症、“電視迷”綜合症、電子遊戲迷或互聯網迷。
  4. 神經官能症──成長期7 種常見的神經症,在青少年期較為常見,包括強迫症、恐怖症、疑病症、抑鬱症、神經衰弱症、歇斯底里症、焦慮症等。這7種常見的心理疾病成為當今學生休學、退學、考試成績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5. 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障礙(過去稱為“情感性精神病”的抑鬱症或躁鬱症)──這是青少年常見的精神病,發病率頗高,不容忽視,早發現,早治療,早復元。
  6. 各種形式的情緒或心理危機──遇到各種精神刺激,挫折打擊時,易產生“情緒反應”,精神異常甚至出現消極自殺言行。
  7. 長期壓抑、空虛與孤獨──一些學生性格內向、害羞、不善言辭,不與人來往,常獨來獨往,孤獨難忍,空虛壓抑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
  8. 人格障礙、性變態或其他性適應障礙──例如性變態、同性戀、手淫引起自責與性快感的矛盾心理等。由於對性教育及知識不足,導致一些學生手淫過後產生內疚、自責、不安心理。
  9. 心身疾病──由不良心理社會因素引起的軀體疾病,例如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厭食症、貪食症、肥胖症等。

自我心理保健措施

以下概括地介紹青少年期自我心理保健的幾項基本措施。

本人、家長和教師都要正確認識青少年自我心理特徵,尤其認識作為青春期心理發展的重要標誌──自我意識。

要採取一切措施扶植和增強自我意識在推動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積極作用。正確地認識自我,順應心理特徵,接受社會化學習是青少年期求知、自我完善、探求真理的重要途徑。

目前有許多家庭和學校教育中,對青少年中學生過多地限制,封閉型教育方式,,注意和保護過多,一味追求高學分,不重視心理健康和心理衛生的積極意義等,都與本原則相悖,不利於青少年身心健康,成材發展。

父母和教師要扶助青少年過好“離乳期心理”和從“生物人”向“社會人”轉變的心理關。

青少年已不再是幼稚單純的兒童,也不再是僅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生物人”。他們隨著身心發育,要求自己走向獨立、自己考慮、判斷和解決問題,成為不再依靠父母和家庭的“大人”。否則,就不利於青少年的心理成熟和對社會的適應。這就要求父母和教師有意識地減少青少年對大人的依賴關係,使他們養成獨立判斷、決定問題的能力,改進和發展父母與子女、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親密朋友式的平等信任關係,經常進行雙向性心理交流,理解他們真實的內心世界,縮小“心理代溝”,鼓勵和發展健康的小伙伴之間友誼關係,正確地安排好社會化學習機會,讓他們接觸社會,瞭解社會,為以後獨立生活打下心理基礎。

適時、適度地做好青少年性心理和性生理適應工作,開展科學的性教育。

實踐證明,對青少年實行性封鎖和放任不管都是一種錯誤的,有害的教育方式。

性教育說到底,也是一種重要的心理適應和社會化學習的任務。青少年期出現的各種心理障礙和情感危機,相當部份與這個問題有不解之緣。

沒有健康正確的性教育,孩子因處於青春發育期,對性知識好奇,而誤入色情資料、錄影光碟或色情網站上,學到錯誤的性知識,影響性心理健康發展。

有條件的學校,尤其是中小學校,受建議開展心理衛生教育。

教育方法包括心理衛生調查,上課講解,個別和集體心理咨詢,有針對性的心理訓練,開展旨在提高心理潛力的各項活動和安排心理衛生選修課。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成立學生心理咨詢室,定期對全體學生進行咨詢教育和指導,這對及時調整動蕩期青少年心理變化,糾正心理障礙有很大的幫助。

注意青少年早期的心理障礙或心理行為偏異,及時分析原因,予以糾治。

若發現有心理障礙問題,或早期精神分裂,應及時送到心理咨詢處或心理醫生治療。
進入中學後,子女為何變了樣?

當子女進入中學後,許多父母都感到孩子變樣了,性格變了。我們時常會聽到有子女在成長中的父母發出這樣的怨言:“不像過去在小學時那樣聽話,變成了另一個人。”

其實這是在青少年中較普遍的心理現象,主要是“離乳期心理”表現,屬於青少年期的特殊情況,但卻是屬於正常發育的心理問題。


自我意識為中心

所謂“離乳期心理”,又稱“斷乳期心理”,是指青少年隨著青春期身心發育成長,逐漸從依賴父母的心理關係中獨立起來,成為自行考慮、判斷和解決問題的心理時期。

它是以自我意識為中心的個體化心理發展標誌。初中階段開始萌芽發展,高中時期表現得較為明顯突出。主要針對父母,有時也針對教師和其他人。

青少年時期的孩子,不再像兒童時期那樣天真和順從。他們不喜歡與父母同行外出,見到同學伙伴,會有意識地遠避家長,生怕被同學或伙伴諷刺為“孩子腔”、“還要父母保護領路”。

他們感到自己已經長大成人,要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獨立生活,故又稱“成人感心理”。許多事情不願與父母商量,感到父母對自己不理解是莫大痛苦。常常為瑣碎小事與家長頂撞爭執,開始出現兩代人之間的心理“代溝”現象。


朋友伙伴居重要地位

這時期,他們也會積極尋求伙伴朋友關係,擴大社會交往,朋友伙伴之間的情誼和信任度大大超越父母,朋友伙伴的地位居重要地位。

在性意識刺激下,也會出現懷春心理。

“離乳期心理”是青少年正常的心理發展過程和心理特徵,廣大父母和教師不能誤認為是“異常心理”或“變態心理”。青少年心理上從對父母和家庭依賴關係向獨立進行社會生活的方向發展,這有助於青少年自我意識、獨立人格的發展和完善,更好地適應人際關係和社會生活,為一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和事業成功打下扎實的基礎。

相反的,阻礙青少年這種“離乳期心理”的萌發,會使他們變得過份依賴父母和家庭,心理幼稚不成熟,意志脆弱,膽怯懦弱,缺乏心理動力和人生追求,無法適應社會,嚴重者更將會導致心理缺陷、心理疾病。


做好教育保健措施

正確做好青少年“離乳期心理”教育和自我保健的措施:

認識本期心理過程是逐漸發展的,起於青少年期,止於成人期,常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因此,必須因勢利導,積極扶植,既不聽之任之,也不能“扶苗助長”。

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減少子女對父母的依賴盲從關係,讓他們逐漸養成獨立自主,自行思考和決定問題的能力。

建立父母與子女間的新型關係,即親密朋友式的平等信任。互相尊重和共同協商的關係。

鼓勵正常健康的友誼交往。重視接觸社會、認識社會的教育。

摘自《 e時代從心出發》
  資訊  
底圖
 
底圖
 
底圖
 
底圖
 
底圖
 
底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