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少年的親身經驗聽起來,幾乎每個人都有非常共通的經驗,那就是爸媽經常從各種生活小細節裡,對小孩叨叨唸唸,叨唸的項目從小孩穿著打扮太奇怪、晚睡晚起、不摺棉被、愛看電視,太常熬夜、電話講太久、洗碗太不勤快…,幾乎到了「無所不唸」的地步。有時候,同一件事,竟可以唸上好幾年,最後小孩差不多可以把爸媽叨唸的內容,像唐詩三百首那樣全數背出來。
嘮叨,不但讓小孩覺得「很煩」,也是讓父母感到很不知所措、筋疲力竭的難題。
說起來,「嘮叨」這件事的緣由,其實和父母的角色有很大的關係。身為父母,從小孩年紀還很小的時候,就覺得把小孩照顧好是自己的本分和職責,這種心情,是延伸到小孩長成青少年,甚至更大的年紀,都不容易消除的。
爸媽要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把小孩「照顧好」呢?通常就是從小孩的行為表現來看。因此爸媽會對小孩有一些行為基準,最普遍的就是,功課好不好啊?有沒有禮貌啊?聽不聽話啊?有些是在外頭表現的,有些是在家裡展現的。爸媽為自己養成的習慣,就是不斷檢驗自己有沒有盡到這些義務,叮嚀小孩、提醒小孩,因為在爸媽的心理,會恐懼自己沒有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這樣說就很清楚了,為什麼青少年會覺得爸媽那麼愛唸,說穿了,就是因為,爸媽對於自己扮演的角色有某個程度的責任感,只是有時候不見得能拿捏得非常好。我看過一個例子,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小孩要去倒水,大概因為這個小孩年紀真的還蠻小的,爸媽覺得她可能水也倒不好,路也走不好,每看到小孩一個行為,就覺得她下一步一定會做錯;後來那個場面就變成,她媽媽在她後面喊著:「妳現在去倒那個水,妳往前走啊,左邊左邊,對,那個就是水,妳杯子拿出來啊,拿出來倒,慢一點,不要太急。」我心裡想,雖然那個小孩才一年級,但是應該可以自己練習倒水吧!爸媽過度的叮嚀,反而加重了彼此的壓力。
現代社會裡,每個家庭的小孩都很少,這使得爸媽的注意力可以更集中,可以更細緻地照顧小孩。只不過,這種照顧的習慣延伸到青少年時期,小孩自然就容易覺得煩。因為到了青少年這個年紀,生理發展或心智發展已經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甚至進入了一個可以從家裡獨立出來生活的階段,越來越覺得自己和爸媽是可以分離的個體。但是爸爸媽媽不見得習慣這個變化,親子之間就產生了一種不對等的看待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