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etmap home link2 link3 link
諸羅紀公園介紹
少年法庭組織 少年法庭組織
給少年的話 給少年的話
少年審理程序 少年審理程序
保護處分 保護處分
案件統計與分析 案件統計與分析
非行案例法律探討 案例與法律常識
心理測驗 心理測驗
觀護專欄 觀護專欄
志工園地 志工園地
社會資源 社會資源
在嘉義說故事 在嘉義說故事
   
無障礙標誌
底圖
底圖
底圖
底圖
  底圖
  底圖
底圖
底圖
底圖
底圖
在嘉義說故事 在嘉義說故事
底圖
   

   

 
楔 子
主任調查保護官 劉如蓉
 

94年02月24日,有4名任職於加拿大皇家警騎的警察,在British的Alberta附近被槍殺致死,這四名警察的任務係前往搜尋大麻種植場的下落,由於這次瞬間損失多名員警,係自19世紀以來,所發生過最大的警員殉職事件而震驚全國,也促使國重新思考大麻吸食者除罪化(decriminalizing personal marijuana use)的爭議,甚至主張加重大麻種植者的刑事責任(紐約時報精選週報2005,03,14)。

國長久以來在打擊毒販與投入戒毒方案則採取強力介入與協調的機制,甚至在成本效益考量下,Florida於1989年積極成立『毒品法庭與運動』(Drug Courts and Drug Court Movement),法官、觀護人與社區機構通力合作,監控與協助藥物濫用者進行防衛性諮商(defense counsels)、參與成功戒毒方案等,截至2001年止,已高達600個專業法庭成立(Champion, 2005;Goldkamp, 2000)。

國外試行與推廣的戒毒專案多一致強調強制、密集的尿液測試(Champion, 2005),藉以控制吸食者對毒品的渴求,相對在教育、職業與心理復健與其衍生的犯罪態樣的瞭解與應用上,尚乏實證性的質性研究,本次研究藉此個案研討會,針對少年藥物濫用行為,進行深入、多元角度的瞭解與分析,真正從毒犯-當事人的社會、文化背景或脈絡,探討少年對毒品的特殊需求、用藥歷程、維持穩定戒毒的可能性、復發與復原力的消長作用,以及輔導、諮商關係經驗是否能平行輸出於當事人實際的人際關係等議題,進而對法庭與觀護系統在處理毒品-犯罪行為,提供進一步有效的政策。

本研究依據敘事取向(narrative approach)的基本架構,對焦點行為進行深入、歷程的前導性研究,其目的如下:
﹙一﹚引導少年毒犯-當事人運用認知/情緒的思辨能力,再體驗與重新思考一連串與 吸毒相關行為的問題,挑戰其獨特、自主與豐富的敘事性真實經驗,其功能遠比負面、創痛的歷史性真實經驗更有參與、激勵的意義。

﹙二﹚統合各個案研究者累積性的實務經驗,收集與分析彼此一致性、歧異性的概念與互動經驗,進而啟發未被發現的議題與彈性實務的空間。

﹙三﹚個案研究發表對象包括行政和專業督導、實務工作者與一般大眾,期能增進實質性的毒品輔導/諮商策略、提供跨領域與協調的司法政策、安慰有類似際遇的毒犯-當事人及其親友等。

台灣嘉義地方法院的觀護同仁致上崇高敬意,竭誠感謝司法院少年及家事廳高廳長、段副廳長、調院辦事的資深觀護人何兄與邱兄鼎力指導,並在本院茆前院長、林審判長的督導與充分授權的組織氛圍,戰戰兢兢執行個案討論觀摩會,歷經四次籌備會、三次路勘與音測、二次讀書會與各小組數次不拘形式的協商,藉此拋磚引玉,衷心期待與會精英不吝指導,皆是鼓舞本個案研究會最有意義、最具影響力的觀眾。

 
敘事諮商的簡介
潘昱萱 彙整
 

Problem is problem, problem is not the person. 問題便是問題;問題不等於人的本身。
「敘事治療」所要談的,就是簡單的「態度」兩個字;一個治療師對「個案」的態度、對自己和「生命」的態度。

一、敘事治療的背景:

    1. 現代主義下的反思:
      事實的真相:「現代主義」認為客觀的事實真相可以加以觀察及系統性的探討,因此人們尋求諮商治療是因為他們的問題偏離客觀規範太遠,真相就是真相,不會因觀察的人及方法的不同而不同。
      「後現代(postmodern)主義」則相信主觀的事實真相,隨著使用的觀察歷程不同而有改變,語言和故事中使用的語言會創造出意義,而有多少說故事的人,就會有多少不同意義的故事,對說故事的人而言,他們的故事都是真實的,因此演化成「多元的真相」。
      *現代:客觀的事實、單一的真相
      *後現代:主觀的事實真相、多重真相
    2. 社會建構主義:
      社會建構主義是一種哲學立場,認為個人的經驗與意義並不僅由個人創造出來,而是受文化的形塑。法國哲學家Foucault(1970)提到某時期流行而廣為人接受的故事會變成「強勢文化」,而在歷史的某一段時間內成為「真理」,而壓抑其他版本故事的抬頭,這些知識見解並非彼此為不同的真理,而只是關於人生的「故事」。
      人一出生就在「文化結構」故事世界裡,圍繞著神話傳奇、家族傳說或我們生前死後都存在長久流傳的故事,人是在社會關係中製造意義,因此在「生活於」故事裡,來建構個人的認同。
      1.語言:人對世界的建構、內化的歷程
      2.知識就是力量
      3.主流文化的支配

二、敘事治療的介紹:
敘事導向治療模式包括心理動力論、建構論及社會建構論三個發展路線,其中以社會建構取向應用敘事概念最為完整,也是本研究所著重之取向。此取向由澳洲的Micheal White & David Epston這兩位家族系統治療諮商師所提出。

三、何謂「敘事」(narrative):
敘事簡單的說就是「說故事」。但敘事與故事(story)不同之處在於:敘事是一個總括的時會,只創造來說明已發生事情的一般性歷程,一段敘事可能包括數個分開的故事,但也可以包括對故事的評論、關連性段落及解釋。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人生故事」,並且所有這些故事都會持續的互相建構(co-construction)。人們會從語言與敘事中製造意義(making meaning),當意義性的敘事變得塞滿問題,治療師介入協助尋找替代的故事。
但是故事與經驗有其落差,故事的背後長引含豐富的經驗,要講什麼或什麼講,會「聽的人是誰」有關。寫下來或說出來的故事,是已經透過人的角度去權是過的東西,不等於經驗的全貌,如同Micheal所言:地圖並不等於地方本身

*經驗、故事、知識、權力:敘說非僅是說故事而是透過此方式,看到一些主題與意義(知識),從此主題課帶出力量。

Theme(Concepts)

Stories

Experiences

四、對人的信念:
1.問題的起源:問題是藏匿在經驗及事件背後所謂的文化信念,壓迫我們認為自己是有問題,這種文化標籤會逐漸「內化」成為自己是有問題有病的。
2.問題與人:「尊重人是人,問題是問題」,問題永遠無法界定人的整個存在,把問題外化,看見案主的本質。我們可以把案主看做是問題,也可以把他們看成故事。問題使你陷入痛苦,而故事則有很多可能性。
3.相信每個人是生命問題的專家:諮商師不要當別人生活的專家,是同心協力的人;就別人的生活而言,他們才是自己生活的專家。

五、敘事治療中的諮商關係:合作與賦權
1.合作與賦權empowerment:一個與案主平等、尊重的伙伴關係,不認為諮商是具有專家角色。諮商關係是合作、諮詢的風格,透過問句帶出當事人知識,創造具治療性的對話過程。是聆聽與閱讀當事人生命故事的讀者,也是與當事人共同創造新故事的共同作者。
2.「不知道」(not knowing)尊重式的好奇態度:不假設治療師知道當事人世界中大部分的意義是什麼,不要從「我已經了解」的立場問話,也不問我們想得到答案的問題。以「無知,我不知道」眼光好奇地詢問及澄清當事人的生命經驗,協助當事人擴展並說出「未說出的話」,不斷藉由對話發展新的主題和故事。同時也探索這個問題故事對當事人生活的影響,也敏銳地「傾聽」有關問題以外的蛛絲馬跡。
3.態度重於技術:看待當事人和其問題的視框,由內在病理轉變到發現並重視當事人內在知識和正向力量,這基本上是一種看待生命方式的轉變,也是一種世界觀的轉變。

六、治療目標:
促使當事人去發掘或創造新的選擇,一起與當事人共謀獨特
的解決辦法。治療者會尋求發展行動上、認知上與生活上的替代方式。

七、程序:

問題外化  解構  重寫

敘事諮商經由「問題外化」、「獨特結果」及「發展替代故事」的對話過程,發現已存在當事人生活經驗之中,但未說出的或遺落於原先自我敘說之外的閃亮時刻及獨特結果等事件,催化當事人得以和充滿問題的人生故事分開,他們將體驗到原屬個人自主力量與動能(agency)。

參考文獻

Gerald Corey﹙1996﹚著/李茂興譯 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揚智文化。
Jill Freedman , Gene Combs ﹙2000﹚著/易之新譯 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臺北市:張老師。
John McLeod﹙2002﹚著/李茂興, 吳柏毅, 黎士鳴譯 諮商概論。臺北市:弘智文化。
Michael White , David Epston﹙2001﹚著/廖世德譯 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林杏足﹙2002﹚諮商理論與實務的新思潮--敘事諮商的基本概念與對話
的應用。教育研究。第98期。頁91-102。
劉智雄等編著﹙2004﹚相映成趣—敘事治療與生涯諮商初探。九十一學年度教師專業成長敘事取向之生涯諮商工作坊成果彙編。臺北市:北市教研中心。

       
       
敘事治療對話範例
潘昱萱 彙整
       

問題外化→解構→重寫

「外化」:
外化不只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態度。
把問題想像成客體,將問題擬人化,探索其長相、個性、生活方式、生命過程等。
進一步將之命名,可以使問題外化更有效果。

外化事物的耳朵

  1. 聽出和問題的痛苦的關係
  2. 以好奇及感興趣的觀察者角色加入,同時觀察問題運用及其壓迫成員的方式。
  3. 聽出哪些訊息會使問題情節加強,因他常使用未經檢驗的假定,而獲取中傷成員的權利。
  4. 找出希望和問題保持什麼樣的關係。

外化練習--動作和身體知覺的運用

  1. 自我懷疑住在你身體哪個地方?
  2. 當它控制你時,你怎麼走路、站立、呼吸和行動?
  3. 它要你的臉作什麼表情?
  4. 它要你在這個世界採取何種立場/姿態?
  5. 它如何影響你的感官?
  6. 當自我懷疑在你上課時出現,能不能表演給我看你的身體會發生什麼事?
  7. 這時你有什麼感覺?
  8. 你其實比較喜歡什麼感覺?
  9. 你覺得輕鬆、有信心時,會怎麼做或怎麼走?
  10. 如果你反對自我懷疑對自己的看法,改用你自己的方式走路、說話,會怎
    麼樣?

 

外化練習--詮釋意義問話
(去瞭解:個案怎麼想、怎麼解釋、怎麼來的)
「□對妳的意義是什麼?」
「怎麼說呢?」
「妳可否再多描述一點」
「努力賺錢,對妳的意義是什麼」
「妳如何看待你們之間不平等的關係?」

外化練習-客觀化
「我很內向,大家都不喜歡」

「內向是怎麼讓你無法和人形成朋友關係」

外化練習-命名
「你會稱這段歷程叫做什麼?」(用個案熟悉的語言、文化)

外化練習--擬人化
「□是怎麼侵入你的生活領域?」
「壞脾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來到你的生命?
如果一直允許它跟著妳,它是不是帶給妳什麼好處?

外化常犯的錯誤
外化的態度重於技術
未使用當事人熟悉的語言
急於或馬上外化
沒花時間推敲什麼壓抑了當事人
外化了非正義(injustice)的事件(家暴、性虐待等)

「解構」
幫助人打開故事的包裝(unpacking),或是從不同角度來看這些故事,瞭解故事是如何被建構出了的。鼓勵人從更大的系統或者不同的時間來定位其敘事。藉此揭示敘事的來歷、背景和影響,得以拓展他們的事也,描繪出支持問題存在的整個背景,在較為寬廣的全景下,可以產生不同的「閃亮時刻」。以好奇、未知去傾聽當事人廟數,透過詢問來幫助當事人共同思考問題的歷史(問題的來源與發展過程)、問題影響的背景(時間、空間、人物、主流論述、主流故事)、問題與人的關係(問題導致人產生何種信念、態度行為與感受)及問題的策略與計畫

解構練習-解構式的傾聽
聽出未說出來的話「我很好奇…」「還有呢…」

解構練習-受影響的問題:(問題如何發展)
「你在什麼情況下特別容易出現想用藥的情形」
「它的出現有沒有預警,什麼時候偷偷溜進你的生活呢?」

解構練習-影響力的問題:(影響生活哪些層面、有多深)
「當藥物進入你的生活,它從你生活拿走什麼」
「用藥對你親近的人,有沒有什麼影響」
「用藥從你和你親近人的關係裡拿走了什麼」
「你喜歡它有哪些影響力,或根本不希望他產生什麼影響力」

解構練習-策略性的問題:(問題如何達成這些影響)
「瞭解藥物如何潛入你的生活而逮著你,是不是對你有幫助」
「為什麼這樣的瞭解對你有幫助」
「藥物是如何用計的,它對你用了什麼計」
「如果藥物會說話,它會對你說什麼」
「你對事情的看法有哪些是藥物說服你的」
「在你的生活裡,如果藥物替你做決定,它會帶你走向何方」
「如果現在毒品在那裡,它和你是什麼關係」
「有哪些想法會對用藥產生影響」

解構練習-支持性問題
你知道還有誰被藥物控制圍攻嗎?

解構練習-「相對影響問話」:
我們可以透過四個方向著手:問題發展的歷史多長、影響生活哪些層面、問題效應的深度(問題對你而言有多沈重)、問題如何達成這些影響。

你也可以做這整套的問話:﹙請在分隔圖的地方填上特點或情緒,以形容詞的形式來描述,例如:生氣的﹚

  1. 你是怎麼變成 分隔圖
  2. 你對什麼事情最 分隔圖
  3. 發生哪些事情時,特別會導致你變成 分隔圖
  4. 當你 分隔圖的時候,你會做出什麼你不 分隔圖時候不會做的事?
  5. 變得 分隔圖會使你的生活與關係出現什麼後果?
  6. 你目前的困難有哪些是你 分隔圖所造成的?
  7. 當你 分隔圖時,你的自我形象會如何不同?
  8. 如果藉著某種奇蹟,有天早上你醒來以後就再也不會 分隔圖,那你的生活會有什麼具體的不同?

 

將上述的問話中所用的特點或特性﹙形容詞﹚改成名詞,例如:
假設 分隔圖是「生氣的」,就改成「生氣」,運用下列問句重新問話。
藉著將某項性情或情緒轉成名詞,即能將其視為一個「物體」,而外 化那個
「物體」。

  1. 是什麼使你容易有 分隔圖
  2. 在什麼背景下,最容易由分隔圖取得主導地位?
  3. 發生哪類的事時,特別會導致分隔圖取得主導地位?
  4. 分隔圖使你做出什麼事,會違反你的較佳判斷?
  5. 分隔圖對你的生活和關係有什麼影響?
  6. 分隔圖如何導致你現在所經歷的困難?
  7. 分隔圖會不會使你看不見自己的資源?或是,你能經由 分隔圖看到自己的資源?
  8. 你是否有克服 分隔圖的經驗?亦即,當 分隔圖取得主導地位時,你卻能不受
    分隔圖影響的經驗。

 

解構練習-解構文化信念影響

  1. 指出一個令你掙扎的文化信念。
  2. 了解你對此文化信念的想法?
  3. 文化信念如何塑造你的生活?
  4. 何時此矛盾對你有影響,扮演的角色?
  5. 如何影響你的夢想、社交、家人?

解構注意事項:

  1. 使用個案瞭解的語言
  2. 態度重要

解構的例子:

  1. 暴力問題對個人生活和家庭生活造成什麼不良的影響
  2. 暴力出現時,他的特徵是什麼?
  3. 你如何形容暴力這個傢伙?
  4. 暴力是否把你帶到一個你不喜歡的人生方向?
  5. 暴力是否給予你一個並不選取的身份?
  6. 暴力如何衝擊你的自尊心?
  7. 如果暴力進一步傷害你的親人,你會覺得怎樣?
  8. 如果暴力把你吞噬,你的生活會變成怎樣?
  9. 在暴力問題未出現以前,你與家人和伴侶的生活是怎樣的?他們與你的關係又是如何?

「重寫」--新故事的開端
問題沒有辦法全面控制一個人,尋找生命中的資源或優勢,讓個案生命中正向經驗從從thin(很薄)到thick(豐厚),不斷增加。改寫不同於原來無力、無望、無用的舊故事,創作可能的替代故事(alternative story),並非創造正向經驗,而是去「發現」。

關鍵性概念經驗的談話
「如果你發現,在逃家期間,父親……,這種認識會怎麼改變你的看法?」
「如果你沒有承擔□□責任,會發生什麼事?比如說,如果……,會發生什麼事?
「如果發生……危機,你們兩人會不會齊心協力面對危機?你們對自己可能團結同心,有什麼看法?」

獨特結果的問話
將焦點放在個人未被問題擊倒的時刻,也就是「獨特的結果」「閃亮事件」,
「different make different」。
「你說你偶爾會跟父親聯絡,是怎麼回事呢? 」
「有沒有過可能出現□□,結果卻沒有發生的情形? 」
「過去兩週中,衝突仍然持續,可是有沒有任何時刻讓你覺得有希望?即使只是一下子也好。 」
「 你有沒有過能夠讓□□留在它自己的地方,而能不讓它進來? 」
「你如何防止□□變的更強,你做了哪些不一樣的事?誰幫的忙?什麼時候?」

不同背景架構的問話
「□□影響你全部的生活,還是只影響在家中的生活? 」
「環境有沒有支持你做這件事,怎麼支持你? 」
「瞭解□□真的存在你們之間,使你們會說出一些並不能真正代表自己最想說的話。可是我想知道,有沒有其他情形,你們能保持不□□?」
「文化中有沒有什麼事關於如何面對這種挑戰的知識呢?」

不同時間架構的問話
「聽說你覺得這是一生的問題,可是,如果你比較生命中不同的時光,有沒有什麼時候,□□扮演較少的角色呢? 」
「在一生中的什麼時間,覺得最有□□。 」
「在你一生的什麼時期最不容易覺得□□?從那以後,你有沒有想到什麼特別的事情。可以告訴我這件事嗎?」

個案對問題貢獻的問話
「是什麼在幫你做到的?」
「你能克服代表你是一個怎麼樣人的?」
「你以你自己的哪些能力來管理□□?」

重新入會(re-membering)的問話
將過去的「重要他人」透過問話,帶到諮商情境中,來empower給個案。
「如果,有一天你□□,你猜:誰會最高興?」
「當你成為一個□□的人時,你過去的生活中有誰會相信你可以?當我去訪問他時,你覺得他會怎麼告訴我:他的相信?」
「當你擺脫不了沮喪的當下,有沒有哪個人是你最想跟他說你的心情?」

新聽眾的問話
透過問話發掘個案身邊新的社會支持,來empower給個案
「誰會對你的改變最了解? 」
「當這些人被告知你的改變,會說什麼?」
「誰會對你抵擋□□的成功最訝異? 」
「誰會對你抵擋□□的成功最不訝異? 」
「如果你們兩人經歷突破時,我在場的話,你們想我會注意哪些特別的事?
「當你實現那個目標時,是什麼感覺,有沒有聽到大家的喝采,或是看到任何特別的表情?」

他人觀點的問話
透過探詢他人的觀點來達到個案觀點的轉化。
「當你的父親看到你可以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時,你猜他會怎麼說」

隱喻的問話
「如果「害怕」是一道牆,你覺得它阻隔哪些東西和你的接觸?」
「如果「害怕」是一隻寵物的話,你都用什麼餵他,讓它日益茁壯?」
「如果你身體裡住著一位智者,面對你的問題,你猜他會怎麼說?」
「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上帝,你猜上帝會告訴你什麼話?」

假設性的問話
一個假設性的故事,透過敘說,而可能成為未來實踐事件的基礎,引領個案
朝「方向」「渴望」去行動。
「如果有一天,□□從你生命消失,生活會變成怎麼樣?」
「如果有一天,上天用魔術棒把你的□□變不見了,那時你會變成怎麼樣的人?」
「如果有一天,□□不再跟著你,你最想做什麼事?」

時間轉移的問話
用不同時間點的自己去看問題
「十年後的你會在哪裡?,他如何來看你現在的問題」
「你現在回頭看看三年前的你,□□在你身上有什麼變化嗎?你是怎麼辦到的,讓他離你比較遠?」
「如果三年前的你就知道你會會考上高中,你那時是怎麼知道的?有誰也會相信你可以辦的到?」

自我偏好的問話
諮商的目標在協助個案往其「自我偏好」的未來與人生前進。小心不要將個人價值、文化「強加」在個案身上,容易讓諮商師變成專家權威的看待,而不是尊重生命的看法。
「你希望的人生是什麼樣子?」
「用這樣的方式過人生,有什麼好處?」
「這是你要的嗎?如果你的人生變成這個樣子,對你有什麼好處?」
「對你而言,這是好事還是壞事?為什麼?」
「這是個有用的作法嗎?怎麼做,為什麼」
「這個觀念適合你嗎?為什麼?」
「你認為最好是讓﹍﹍管理你的生活,還是讓自己管理你的生活,為什麼? 」
「你希望用這樣的方式過人生,有什麼好處?」

強化情節的問話(thickening question
「 最近生活發生什麼事,帶給你面對___的力量 」
「 你面對__的進步,如何改變你對自己的觀點? 」

行動全景的問話
「如果接下這個計畫,首先會怎麼做?」
「你做這件事時,採取哪些步驟,首先做什麼,然後呢?」
「你準備怎麼以這個新方式來看事情?」
「回顧這個成就,你認為成功的轉折點是什麼?」
「有沒有什麼特別事情,是你自己可以支持這個新決定?」
「你怎麼做到的?」

意識全景的問話
「對你如何抵抗□□的影響的故事取一個名字,會是什麼?」
「這個新觀念讓你對自己有什麼新認識?這件事對你的意義?」(詢問意義)
「在這個故事裡,你最感激自己的地方(特質)是什麼?你如何發展出此特質?誰幫助你發展出此特質?你會如何形容擁有此特質的人?」(詢問特徵、特質)
「這個計畫已著手完成的事情,回顧後有沒有讓你對目標更清楚?能不能反應出你的期望?」(詢問動機、期望、目標)
「為什麼這個新的思考方式比舊的更適合你?」(詢問價值觀與信念)
「關於這件事,你有沒有學到什麼?了解到什麼?」(詢問知識與學習)

新可能性的問話(new possibility questions)發展未來
「你對於抵擋□□會採取的下一步行動是什麼?」
「當你去做這些,會從中學到什麼?」
「和□□產生新關係的能力,會對你的未來產生什麼可能性?」

 

參考文獻:
黃孟嬌譯,(2004)。D. Epston ,J. Freedman & D. Lobwa

大衛•艾普斯頓、珍妮芙•弗里曼&丁•勞勃維茲著(2005)兒童敘事治療:嚴重問題的遊戲取向,張老師文化出版
易之新(譯)(2000)。J. Freedman & G. Combs著。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尤卓慧、岑秀成、夏民光、秦安琪、葉劍青、黎玉蓮編(2005)探索敘事治療實踐,心理出版社。
林杏足﹙2002﹚諮商理論與實務的新思潮--敘事諮商的基本概念與對話的應用。教育研究。第98期。頁91-102。
周志建(2002b)。敘事治療的理解與實踐—以一個諮商個案為例之敘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熙娟(2005)敘事治療講義,第二期少年調查官少年保護官專業訓練講義。
劉智雄等編著﹙2004﹚相映成趣—敘事治療與生涯諮商初探。九十一學年度教師專業成長敘事取向之生涯諮商工作坊成果彙編。臺北市:北市教研中心。

  資訊  
底圖
 
底圖
 
底圖
 
底圖
 
底圖
 
底圖